非遗专题片 . 第十四集《田野行者,英雄风骨》
非遗专题片 . 第十四集《田野行者,英雄风骨》
发布时间:2019-12-10
非遗专题片 . 第十四集
田野行者,英雄风骨
——传承人:郭延生
杨家将
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和故事,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、尽人皆知。在民间的口碑文学里,经久传诵,历千年而不衰。
杨家将的故事由来已久,早在宋代便开始流传,明代熊大木写了虚实杂糅的《杨家将》一书,表现杨家祖孙三代抗辽保宋、英勇杀敌的业绩,使传说有了更完整的故事。
英雄的情怀
数千年来,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拜始终未曾改变过。这份流传在一代代炎黄子孙血脉中的信仰,也造就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。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幻想,更让真实的故事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。
杨家将穆桂英的传说,是我国最广为流传的传说之一,讲述着杨家儿郎前赴后继征战卫国的故事。
前进在路上
如今郭延生已经 61 岁,每天整理资料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。从开始接触杨家将穆桂英传说至今,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。将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传说,整理成清晰明确的资料,这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
从坐在办公室里的行政人员,到为天天奔走在山野的调查人,支持郭延生做出这个决定的,不仅是工作的责任感,更是那份存留在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情怀。
在他看来民族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,能够挺身而出,保家卫国的,这些可以列为英雄。不同时代呢,有不同时代的评价标准。但是像杨家将这样的,肯定是永远的英雄。这份对英雄的憧憬,驱动着郭延生面对着未知,毅然前行。
燕山的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种类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传说体系,可随着调查的深入,郭延生发现,自己想要做的不仅仅是将本地流传的传说进行归纳,而是以全国为范围的进行走访,用最直接的沟通,去接触和了解想要的故事。
赋予无形以有形,和剪纸的跨界合作
昔日耳熟能详的故事,如今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。
为了让杨家将的魅力能够被更多的人熟知,2016 年,郭延生联合剪纸艺人陈凤莲,准备尝试一次前所未有的合作,将穆桂英的形象突破传统的文字局限,拥有直观视觉效果,让古老的故事,能够以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。
表面看似简单的合作,却饱含着所有人的心血。从设计到定稿,就花费了足足半年的时间。
即使设计已经定稿,剪纸却依然不能一蹴而就,从图纸到成品的每一步,都需要反复的修改,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。每一点地改动,都是郭延生和陈凤莲的反复推敲。
郭延生看到能够作为参考的信息,都会拍下照片给陈凤莲发过去,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,让杨家将的形象能够不局限于传统,变得更加生动起来。
58 张剪纸作品,整整一年的制作,每一处构图比例,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。精雕细琢的背后,只为了让作品能够距离心中的目标,更近一步。
在燕山文化活动中心, 展馆内,新的作品等待着游客的到来。
而郭延生,也已经开始了新的目标。
对郭延生来说,前路依然漫长。虽然已经是花甲之年,他依然愿以一己之力,去记录下让这门凝结着人们心血和期盼的古老传说,让英雄的风骨,永远被人们所铭记。
传承人——郭延生
郭延生,1956 年生。
自幼崇尚英雄,随着年龄、阅历的增长,郭延生日益萌发出探访《杨家将(穆桂英)传说》的历史
渊源和逐步丰满传说人物形象的兴趣。
他经过大量的文献考证,查阅书刊资料逾千,徒步田野调查,乡村寻访,跨省市调查相关文化遗址。
经过多年努力,郭延生成为杨家将传说口述者中的佼佼者,能够独立口述杨家将传说上百段,并将该传说汇编结集为多达 60 万字的《杨家将传说》和《杨家将传说调查报告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