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专题片 . 第十六集《出自宫廷的“刺绣”》
非遗专题片 . 第十六集《出自宫廷的“刺绣”》
发布时间:2019-12-11
非遗专题片 . 第十六集
出自宫廷的“刺绣”
——传承人:刘秀花
关于“京绣”
“京 绣 ”又称宫廷绣,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。随着绣绒、绣金等手艺人的出现,更是让它区别于民间的苏绣、蜀绣等。
京绣中所用面料多为库缎,技法上因为服务的人群不同,也分为两大类——绒绣和金绣。金绣是专门为皇上服务的手艺,要的是奢华高贵、光彩夺目的效果,用的材料是南京金线厂的师傅们手工捻出来的金线。而绒绣用的是蚕丝线,绣的也多是大气、沉稳的纹饰,如:花、鹤、鸟等官服的补子。
盘金,是京绣“金绣”中相当复杂的一门技艺。它是用捻好的金线盘成金龙的样子固定在龙袍上,再用蚕丝线进行固定。盘一条金龙,不仅全部采用手工制作,龙鳞还要分别朝不同方向,最重要的是,这根金线必须“一线到底”,不允许折断、剪断。要达到盘得圆是圆、角是角,没有多年的锤炼,根本做不到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把能挣多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的标准,但是做绣活,除了一腔热情,要想做好它,就必须专注眼下,心无旁骛。
65岁的刘秀花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,金黄色的绣缎上出现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,阳光从玻璃窗中投射下来,绣缎呈现出独有的光晕。
京绣传承人:刘秀花
刘秀花祖籍河北,44年前,从涿州嫁到了刘李店村的宁家。她的公公宁国玺年轻人开始在京绣这个行当崭露头角,并被大家成为“蝴蝶宁”。而正是宁国玺亲自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媳刘秀花,可在当时,京绣原本是传男不传女,正因为宁国玺却把这门手艺传给她,恰恰是因为公公看到了儿媳是真的热爱刺绣这门活儿,并且刘秀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天赋。从此22岁的刘秀花就开始跟随公爹宁国玺学习京绣,特别精通绒活、金活技法。